每年都会有两个开学季,一个是上半年,也就是过年之后的春季,另外一个是下半年,也就是暑假后的秋季,由于每年课时安排不一样,所以开学时间也是不一样的,根据信息显示,2022年春季开学时间大概是在2月16日左右。
2022年,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、高中和大学将在2月16日左右基本开放。具体时间以我校通知为准。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放假时间略有不同。
2022年寒假从1月20日开始,2月16日结束;第二学期从2022年2月17日开始,到6月30日结束。整个学期总共20周。暑假从7月1日开始,到8月31日结束。
但由于特殊情况,节假日期间减少人员流动“无需外出”会给学校防疫工作带来风险。虽然原则上,我们不前往国家(地区)和国内、中、高风险地区和省份。但是,如果你真的需要离开住所,你必须向学校报告,确保他们的下落可以追查,并执行当地卫生和疾病控制部门的相关规定。
根据学校下发的通知执行。
目前,我国各地疫情已得到控制,预计在不久的将来,其余疫情高、中危地区将减少到低危地区,否则中小学的开学将不受影响。
寒假是否延长取决于你所在地区的疫情控制情况。根据目前的情况,大多数学校可以正常开学,但每个人都必须得到保护,在返回学校的路上戴上口罩。另一点是放学后要尽量少集合,做好个人卫生和防控工作。
在即将开学的时候,家长需要帮助孩子逐渐回到学校工作和休息,以便他们在开学后能够更好地适应。学生们最好在放学前一周左右逐渐改掉睡觉的坏习惯,树立时间观念,训练早睡早起,尽量把家里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时间分开,从而使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工作和休息时间,缩短适应不良的时间。
1.和孩子一起回顾假日生活,谈谈收获和感受
家长和孩子们可以“向后”回放假期生活,根据假期计划查看哪些已经完成,哪些还没有完成。
我们可以一起分享我们的收获和遗憾(阅读、休息、娱乐、交流等方面),并及时总结经验或分析原因。我们相信,父母和孩子将通过这种“双重游戏”形式获得更多。毕竟,“及时总结”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。
2.帮助孩子放松,一步一步地回到他们的日常状态
度假的孩子通常态度轻松,但放学后他们相对紧张。两种状态的转换通常需要一些时间。在这方面,父母应提醒不要匆忙,应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地找回自己的心,否则会给孩子带来太多的心理负担。
在这一阶段,建议家长安排尽可能少的活动,让孩子慢慢平静下来。
3.检查操作完成情况,检查泄漏情况并弥补不足
提醒孩子检查和复习作业的完成情况,哪些还没有完成,还有时间完成。许多孩子经常把家庭作业推迟到正式开学的前一天晚上,熬夜,通常在身心疲惫的状态下处理。
因此,建议家长和孩子在入学初期合理规划和安排这段时间,及时检查和填补空缺,高质量完成家庭作业。
4.引导孩子调整生物钟和作息规律
很多孩子在假期里养成了晚睡晚起等坏习惯。如果不提前调整,他们通常在开学时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精神错乱的状态,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调整。
家长不妨在这段时间和孩子制定一个贴近学校生活的作息时间表,按照平日上学时间规律起床、睡觉、学习和锻炼身体,以便更好地适应接下来紧张的学习和生活。生活。
5. 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
新学期,新气象。家长和孩子可以展望未来,提前做好计划和计划,比如下学期要提高哪些科目,在学校要超越的目标是什么,新学期是否要学习一个新的专业等等。
制定学习计划和设定目标,可以帮助孩子明确方向,消除盲目性,帮助孩子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。
6.鼓励孩子提前联系老师和同学,提前分享和交流
通过长假的分离,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一些变化。鼓励孩子提前与师生联系,互相分享知识和“新事物”,互相关心,表达彼此对新学期的思念和期待,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,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。
7. 带孩子逛图书馆书店,查找或购买必要的书籍和资料
开学前,时间还是可以独立控制的。家长可以结合新学期的计划,陪孩子去图书馆、书店等场所,感受浓浓的书香。还可以咨询、购买一些孩子喜欢的书籍和资料,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,为新学期做一些准备。
8. 引导孩子适当复习和预习
孩子们可能已经忘记了上学期的知识。他们不妨花时间复习一下主要知识。同时,可以提前浏览新学期的教材,适当做一些预习,有利于新旧知识的顺畅衔接。
但是,应该提醒父母,孩子应该提前适当地进行预习。不建议提前学习新知识,容易让孩子对正规学习失去新鲜感和兴趣。
9.读懂孩子的情绪,做好心理准备
由于一些特殊的经历和感受,一些孩子可能会对上学感到“焦虑”甚至“恐惧”。家长要正确沟通引导,了解孩子产生的这些情绪,分析原因,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和支持。
如果情况比较严重,我们可以借助心理专家等专业力量,为孩子们提供积极的心理能量,让孩子们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。
10.与学校沟通,配合学校做好新学期的准备工作
有些学校通常会在正式开学前进行学生的身体检查、心理调查和家长会,这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。研究表明,良好的家校合作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。
因此,建议家长积极与学校和老师合作,积极参与学校教育,与家庭、学校共同努力,为孩子的成长发展共同努力。